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電力數(shù)字化 > 機器人

河北雄安新區(qū) 機器狗“電工”上崗

人民日報海外版發(fā)布時間:2025-08-26 15:17:29  作者:劉少華、宋燁文

  “噠噠噠噠……”

  河北雄安新區(qū)昝崗片區(qū),地下15米處,當天室外氣溫33攝氏度,但這里只有23攝氏度。這是一條長長的管廊,寬2.8米,高2.9米。一只機器狗正邁著有節(jié)奏的步子向遠處行走。

  魏子人目送著機器狗消失在視野中,但他并不擔心,大屏幕上傳來了機器狗攝像頭實時拍到的畫面。作為國網(wǎng)雄安新區(qū)供電公司運維檢修中心工程師,從去年10月起,他就多了4個新“同事”——雄電靈犀四足巡檢機器人。

  地下隧道里來了新同事

  雄東電纜隧道是服務雄安新區(qū)的首條雙艙電纜隧道,全長16.15公里。它起自500千伏開善站,終于220千伏昝西站,穿越鐵路、高速公路、南水北調工程、河道、國道、省道等,肩負著為雄安新區(qū)起步區(qū)、昝崗片區(qū)、高鐵片區(qū)提供電力穩(wěn)定供應的重任。

  機器狗的巡檢范圍,正是其中長達11.75公里的隧道部分。

  這是一只高約1.4米、重約40公斤的機器狗,底盤運用了宇樹科技的系統(tǒng),上面搭載了學生書包大小的銀灰色檢測箱、一條白色可伸縮機械臂、酷似眼睛的2個攝像頭。它的正常走路速度大約0.8米/秒,高速前進時可以進入“趕路模式”,速度達到2米/秒,接近于成年人快走或小跑的狀態(tài)。盡管它單程最多可以走6公里,但為了能讓它“輕松回家”,一般只讓它一次性走2公里多。

  魏子人向記者解釋了機器狗的功能。右眼,是可見光鏡頭,可實時捕捉隧道環(huán)境及電纜狀態(tài);左眼,是紅外成像鏡頭,可捕捉到溫度分布;可伸縮機械臂上面貼片式的傳感器可以實現(xiàn)局部放電檢測,機器狗還搭載了有毒有害氣體識別、溫濕度檢測裝置。

  大屏幕上,展示著機器狗“眼中的世界”。

  隧道內一側的最下層布設了ABC三相電纜(“三相”為“一回”)。機器狗的眼睛,分可見光和紅外光,紅外光的顯示畫面分綠色和紅色,紅色就是溫度相對高的地方。“吱……”隨著一陣輕微的聲音傳來,機器狗將機械臂緩緩展開,前端的傳感器貼合在ABC三相電纜上的其中一相開始進行信號采集,大約1分多鐘后,機械臂抬起再放下,貼合到了另一相電纜上。記者在現(xiàn)場看到,機器狗在一個點位上將ABC三相電纜的信號分別采集后,會自動移動到下一個點位繼續(xù)采集。

  魏子人說,操縱機器狗只需提前設置好指令,執(zhí)行任務全程基本不需要人為干預,局放檢測采集到的信號,最后會生成在報告里。

  有了機器狗,對魏子人來講,就有了一個遠程操控的“同事”。它有一個功能是拾音功能,支持遠程喊話。“如果前方有工作人員行為不當,或者有些操作需要在線溝通,可以遠程派機器狗過去,后臺的人在生產(chǎn)管控中心就能直接喊話。”

  它有幾項獨特本領

  除了能“看見”,能“喊話”,機器狗如何在巡檢過程中,發(fā)揮電工的作用?

  魏子人舉了個例子。

  如果電纜壞了,一般會先有局部放電信號,魏子人指向記者腳邊,“咱們肉眼看到的黑色這層就是電纜最外層保護套,一旦被燒穿,就會出現(xiàn)多點接地、環(huán)流異常,最終導致?lián)舸┨l”。對于機器狗來說,其紅外攝像頭照射范圍大約有3米,于是在管廊中設置了每隔3米一個點位,兩個攝像頭自動拍攝一次,這樣可以確保機器狗在巡檢過程中能拍到整段電纜;對于局部放電的檢測,也在管廊中設置了每15米一個點位,能夠實現(xiàn)全段覆蓋。

  機器狗的存在,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。按照工作流程,一般每3個月會對管廊全程進行一次檢測。魏子人告訴記者,如果是人檢的話,需要至少兩人一起作業(yè),拎著一個紅外照相機,帶著一套局部放電檢測的裝置,光裝備加起來就重達十幾斤,而且每走3米得拍一次,兩個人同時走完超過11公里的管廊全程,需要干將近22小時。但是,用4條機器狗同時開工,三四個小時就能完成全部任務,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。

  而且,由于管廊內全部覆蓋了5G信號,能實時回傳畫面,機器狗在行走、巡檢過程中,萬一稍微偏離了路線,人可以立刻在后臺下達指令,調整線路。根據(jù)魏子人的經(jīng)驗,在5G信號加持下,從他看到畫面下達指令到機器狗執(zhí)行動作,速度基本上沒什么延遲。

  相比于過去的人檢,機器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。

  魏子人讓記者轉身看遠處的樓梯:“那里是出入口,這段管廊一共有6個類似這樣的出入口,平均間隔2公里1個,隧道內每隔200米有一個氣體傳感器,如果存在有毒有害氣體,傳感器就會報警。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派人去會有一定風險,但如果讓機器狗去,機器狗可以通過它的紅外模式還有可見光模式進行一圈巡視,再判斷是否有問題,進而再確定作業(yè)人員。”

  新技術創(chuàng)造新場景

  越來越好用的機器狗背后,是大量新技術正在創(chuàng)造著電力系統(tǒng)的工作新場景。

  數(shù)字孿生系統(tǒng)上,清晰地顯示著每只“機器狗”的實時電量。在返航算法幫助下,當電量降至25%時,它們就會自主返回充電樁。魏子人說,機器狗4小時就能充滿電,這些機器狗又能繼續(xù)投入長達6小時的工作,在輸電班組里,它們是不知疲倦的工作標兵。

  國網(wǎng)雄安新區(qū)供電公司運維檢修中心主任周開峰告訴記者,在數(shù)字孿生系統(tǒng)可以通過云臺控制機器狗并呈現(xiàn)機器狗雙光(紅外模式和可見光模式)展示窗口,國內首次實現(xiàn)基于5G和數(shù)字孿生的四足巡檢機器狗自主巡檢,進一步推動機器代人智能巡檢模式的轉變。

  還有AI識別功能攝像頭的幫助。隧道內部,有不少攝像頭與機器狗協(xié)同作業(yè),構筑起立體化的智能運維網(wǎng)絡。魏子人介紹,這里有278個AI攝像頭,每16個攝像頭配置1個AI分析盒。就在管廊內部,通過試點應用前置算法AI攝像頭,可實現(xiàn)安全帽、火焰等12種智能識別算法,完成缺陷的邊緣識別與告警推送,可主動推送告警信息,有效降低監(jiān)控坐席勞動強度。通過與數(shù)字孿生系統(tǒng)的結合,實現(xiàn)了電纜隧道的視頻融合式和接力式巡檢。

  管廊里的5G技術,也有效支持著智能化巡檢新場景的出現(xiàn)。據(jù)了解,國網(wǎng)雄安新區(qū)供電公司首次將5G通信技術引入地下管廊,將MEC多接入邊緣計算平臺下沉部署到管廊附近機房,搭配管廊全覆蓋的5G信號,構成服務于管廊內人員和設備的電力5G專網(wǎng)。其中,既包括低時延、大帶寬,也包括安全性、便利性等諸多方面。同時,國網(wǎng)雄安新區(qū)供電公司積極開展5G智慧隧道及智能運檢技術研究,推動5G技術和北斗技術在電纜隧道實用化應用。

  為了讓機器狗能在地下空間實用,在技術上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不少突破。

  周開峰介紹,圍繞機器狗的應用,融合了5G、數(shù)字孿生、激光雷達SLAM技術,突破了在相似、長窄、特征退化管廊場景下的SLAM技術難點,實現(xiàn)了基于四足機器狗的長距離、高精度3D點云地圖構建,實現(xiàn)了地下空間機器狗精確定位和自主巡檢、遠程遙控巡檢等功能,并將四足巡檢機器狗管理系統(tǒng)、傳輸系統(tǒng)接入數(shù)字孿生平臺,實現(xiàn)孿生交互,有效推動機器狗在地下空間的實用化應用。

  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劉少華 人民網(wǎng)記者 宋燁文




評論

用戶名:   匿名發(fā)表  
密碼:  
驗證碼:
最新評論0